Published
May 1, 2025 00:07
Source
State
Unread
Tags
人类总喜欢崇拜点什么,这是我们灵魂深处最原始的残余欲望之一。在旧神陨落、天启沉默之后,科学这个穿着白大褂、手握仪器、号称“理性”的新神堂,被我们迫不及待地供上了神坛。但很遗憾,这位“新神”并不完美,它甚至不配被称为神。科学不是真理,它只是我们对真理的试探性摸索,是一堆概率与假设缝合出来的知识缝补品。
我们当然不该否认科学曾做出的卓越贡献,它让我们飞上了天、连上了网、把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单中踢出去。但别误会,这些成就和真理没有任何直接的血缘关系。别说是终极真理了,连“可靠解释”这顶帽子都戴得战战兢兢。今天说咖啡致癌,明天说抗氧化,后天又来一篇说“我们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科学话术中最性感的表达永远是:“需要进一步研究。”
科学最真实的一面,不在学术期刊的封面,而在撤稿声明里
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经典力学号称万物之理;过去女性的心理问题常被误解为由“子宫”引起,许多症状被错误地归因于所谓的“子宫游走”,采用催眠、切除子宫等极端治疗手段,直到后来歇斯底里症的概念才被彻底废除;而等到了今天,连“性别”这种最古老的二元分类系统都在科学内部被肢解成光谱。那些自以为“可靠的”、“稳定的”、“公认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在某篇文献的补丁之下土崩瓦解。然而,大众却仍在用“科学认证”四个字为自己的无知撑腰,就像拿着过期的疫苗以为自己无敌于世。
科学最宝贵的,不是它能给你一个答案,而是它允许你不停地提问。问题在于,人们已经不太会提问了。许多人只会转发“美国研究表明”,只会引用“某大学实验发现”,只会在社交网络上刷一句:“这是科学定论。”抱歉,科学没有“定论”这种东西。科学唯一靠得住的“真理”,是它承认自己可能错。
科学真正接近真理的方式,恰恰是它永远都不敢自称为真理
你看牛顿的理论多好用吧?结果被爱因斯坦打脸。爱因斯坦自己也以为搞定了,结果量子力学给他一记耳光:“抱歉老哥,宇宙是随机的。”更讽刺的是,连量子物理的解释都有派系之争:哥本哈根学派说“观察决定实在”,认为实在性由观测定义,未被测量的量子态无确定属性;多世界解释说“宇宙在分裂”,认为实在性是客观的,所有可能性均存在于不同分支。这不是科学在接近真理,这是科学家在接近宗教的内战水平。不同的“证据导向”下,可以出现截然相反的科学结论,仿佛学术界也爱上了“我不同意你说的,但我誓死打死你”。
而当科学失去了“被质疑”的能力,它就不再是科学了,而是某种披着理性的迷信
看看那些年我们是怎么笑宗教的:“你们把信仰当真理,科学才是终极标准。”现在轮到我们了,我们把科学当成信仰,忘了它的初衷是怀疑而非确信。不信你试试看在某些论坛上说一句:“我怀疑XX疫苗在长期效应上的风险尚未被完全研究。”立刻就有“科学卫道士”来给你安上“反智”、“阴谋论”的帽子。不是说不能支持疫苗,而是不能连讨论的空间都不给。曾经的“批判精神”如今成了“某种正确”的工具。科学也有它的圣经、它的教皇、它的宗教裁判所。
**科学主义(Scientism)**是指将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视为唯一有效的知识来源或真理标准的观点或态度。它是一种过度依赖科学来解释所有现象,并将科学视为解答一切问题的万能工具的思想倾向。除此之外可能会淡化或忽略一些人类经验中的核心元素,比如人的自由意志、道德判断和人生意义等。
科学主义通常还表现为对非科学领域(如哲学、伦理学、宗教等)的轻视或否定,认为它们缺乏客观性和可靠性。**其倾向于把复杂的人类经验和社会现象(如情感、道德、社会关系)简化为可以用实验和数据验证的对象。**例如,心理学、伦理学或历史学等学科可能被认为仅仅是“实验科学”的延伸,对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知识视而不见,认为这些领域的解释和方法无法提供“真实”的答案,甚至是无意义的。某些科学主义者会主张宗教信仰是无知的产物,而哲学问题(比如“存在的意义”)也是没有真正价值的。
在科学主义中,**某些极端的生物决定论观点认为,生物所有的行为、情感甚至思想,都可以被基因、进化或神经活动所完全解释,而没有什么是“自由选择”或“个人意志”主导的。**同样,科学主义也可能会认为人生的意义只是一个生物学或物理学问题。例如,科学主义会试图用进化论解释人类的存在意义,将人类的目的简化为“生存”和“繁衍”。如果把所有人类经验、感情、信仰、文化等现象都视为可以通过科学定律来解释的对象,那么人生的深层意义、道德、精神追求等问题就会显得微不足道,甚至被视为不值得关注的“哲学空谈”。
既然科学主义并不是科学,那么如何避免进入科学主义的陷阱?对于科学,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话来阐释:
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成果也不是真理,被不断质疑的科学才是科学中的真理。科学中的真理不等同于绝对、终极真理。
我们来逐一分析这句话:
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本身并不是终极的真理。科学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实验、验证来解释自然现象,但它并不是对这些现象的最终、绝对的解释。科学只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不断修正和发展的过程。科学通过假设、验证和更新来逐步逼近真理,但它本身并不等同于真理。也就是说,科学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固定的终点。
科学成果也不是真理:科学的成果,像是实验结果、理论或定律,虽然在某一时刻被认为是对某些现象的合理解释,但它们并不代表终极的“真理”。历史上曾有许多科学成果,经过时间的推移和进一步的探索,最终被更新或替代。即使是科学成果,也是暂时的,是基于当时的证据和理解。随着新证据的发现,这些成果可能会被修正或推翻。
被不断质疑的科学才是科学中的真理:科学进程中的核心要素——质疑。科学的真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持续的质疑和实验中逐渐接近的。科学不怕质疑,反而依赖于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这推动着科学进步。每一项理论、每一个结论,都应当经受住反复的检验和验证。只有经过质疑和验证的科学,才能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真理”。科学的“真理”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不断接受挑战、修正和验证的动态过程。
科学中的真理不等同于绝对、终极真理:“真理”存在相对性。在科学中,所谓的“真理”是通过现有的理论和证据所达成的共识,但它并不是宇宙和世界的最终真理。科学中的“真理”是相对的,是建立在我们当前的知识和理解基础之上的。随着我们对世界理解的深化,科学中的“真理”也可能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科学中的真理,是当前人类理解的“真理”,但不等同于绝对的、终极的真理。
真正的科学,是你能骂它,它也不会因此变得不科学
或许得承认,**人们爱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那个能给人们安全感、让我们停止不安、赋予世界确定性的幻觉。**但这个幻觉比梦还要不牢靠。科学从来不是那个把人们从愚昧中解救出来的“救世主”,它只是一个更聪明的、愿意承认自己可能错的凡人。可以尊敬它,但别膜拜它;可以信任它,但别迷信它。
要是真理存在,它一定不会穿着白大褂跟自己握手言和。它可能更像是在深夜里,让自己怀疑一切、颠覆三观、重新认识自己的那一瞬间。那才是真理的气味,哪怕它闻起来像烧焦的偏见。
所以每当有人问:“为什么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人群中也有宗教信仰者?”的时候,实质上提问这个的人此时才是不科学的,因为提问者陷入了科学主义的困境,在提问前就预设了一个隐藏前提“科学是真理、宗教信仰者是因为无知”。然而事实上,当人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越知道自己不知道和无知。当一个人知道的越少,才越自信,认为自己无所不知。
虽然科学不是真理,但如果你敢质疑它,你至少离真理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