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y loaded image
近况:在幻觉与无力感之间的荡秋千
字数 1712阅读时长 5 分钟
2025-7-16
这篇文章是我在前段时间心理状态比较低落时,深夜躺在床上、在昏暗的灯光下胡思乱想时,用手机语音记录下来的初稿。经过一番修改才成文。为什么要把它发出来呢?经过一番思考,大概是因为这两天状态稍微好转,翻到这篇文章,想分享一下人在情绪低谷时的真实感受。
当我心情好转,回头再看这篇随手写下的文字时,我也意识到我自己都快受不了了,全文充满了负能量。所以,早睡真的是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像我一样有精神问题的小伙伴们,深夜容易陷入负面情绪,胡思乱想。诶嘿。
最近这段时间,我活得像一台开着省电模式的旧手机:电量红得发紫,屏幕亮度暗得像坟墓。外界的一切声音,争吵、倾诉、分享、邀约,在我耳中都像是被泥巴糊住的广播,偶尔能分辨出字,却完全激不起回应的欲望。
我大概也明白,这不是因为我顿悟了什么存在主义的真理,也不是因为我修成了圣人。单纯只是双相低谷期带来的副作用:脑子像是被冻住的湖面,水底明明还有流动,但冰面上什么都动不了。
这期间有人在我的博客上留言,有人在发邮件给我。对不起,我全都看到了,但我真的提不起笔去回。不是我突然变冷漠,也不是我架起了什么自恋式的高冷人设。说得直白一点,我连刷微信看朋友发来“在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见我一直没回,调侃我是不是微信号丢了,我一边盯着屏幕上那条消息发呆,一边想:是啊,丢了,大概是连同灵魂一起寄存进了哪家精神病院的冷冻柜里。
更搞笑的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也对身边各种人类小剧场的喋喋不休产生了一种近乎冷酷的厌倦感。你和别人吵架?你在社交平台上和人对线?对不起,我连一丁点的兴趣都提不起。你们在争些什么呢?名誉?面子?理论?观点?这些词语从我脑海里滑过去的时候,像是听到了小孩在为了棒棒糖打架。
无趣到一种想笑的地步。
我并不是站在什么道德制高点上俯视众生,我自己不过是个摔进泥坑里打滚的人,只不过当你摔得够惨的时候,看着别人为了那一点破事互掐,真的,只能感叹一句:人类真是太热衷于维护自己的幻觉了。
有些幻觉叫“正义”,有些幻觉叫“自尊”,有些幻觉甚至披上了“爱”的名号。但不管包装得多漂亮,本质都是一场场无意义的表演,一种自欺的盛宴。赢了输了又如何?不过是在一场梦里改了改剧本而已。
有人可能会说我冷血、无情,缺乏共情能力。其实我当然知道“共情”这玩意的重要性,甚至还能给别人分析一整晚各种心理创伤与治疗方法。但笑话归笑话,现实就是,我明白的东西,并不等于我能做到。知识不会直接变成德行,就像知道熬夜伤身,不代表我今晚就能早睡一样。
有时候想,如果道德是靠理解来获得的,那人类早该全体成圣了。但看看现实,连个破聊天群都能天天爆发口水战,这说明什么?说明理解只是廉价的符号,而行动才是罕见的奇迹。
最近看动画、电视剧也格外无感。剧中的角色哭哭啼啼,吵吵闹闹,被各种无聊的执念折腾得死去活来。我坐在屏幕前,看着里面无比闹腾的角色,只能冷冷地想:“你们全毁灭了也没什么可惜的。”这大概是病态,也大概是清醒。谁知道呢,反正,宇宙不会因为谁哭了就多掉一颗星星,也不会因为谁赢了辩论就停下熵增的步伐。
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自己这种状态比很多“正常人”还诚实。至少我承认了自己的麻木,不再为了保住什么“好人设”强行装出热情。至少在这个巨大的精神市场里,我没有继续兜售假冒伪劣的同理心。
至于“集体荣誉感”这种东西……呵,别逗了,我连自己是不是今天能活下去都有点不确定,还想让我为某个群体高呼口号?个人主义?那又怎样?能在这个世界上保持一点点自我,哪怕是最微小的自我,已经够难了。
有些人把个人主义骂成自私。我不反驳,也懒得解释。毕竟,在这个每个人都在拼命从别人身上攫取认同、情绪价值、身份感的社会里,能够坦然说一句:“我就是只在乎自己的活人”,反而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诚实。
当然,我也清楚,这种状态不会一直持续。双相的节奏总有一天会把我推向另一个极端——那时候,我又会激情澎湃地觉得万物皆有意义,世界值得歌唱。但在此刻,我只是一个困在冬眠状态的哺乳动物,静静等待着,等待着那场未知的春天,或者,另一次漫长的黑夜。
反正,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讽刺,不是吗?
上一篇
工作流梳理
下一篇
Week28 小暑又雨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