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Apr 29, 2025 13:23
Source
State
Unread
Tags
“抬杠”原本是用来形容那些锱铢必较、偏爱和人拌嘴的小打小闹。但到了今天,它已经转型成了一个万能护身符——只要对方提出异议,只要对方展现出比自己更冷静、更缜密的思考,那么恭喜,对方立刻可以被打包进“抬杠”这个黑名单里,盖章驱逐,连带着理性也一起被扫进情绪垃圾桶。
当A发布了不符合事实的信息,B通过理性和事实指出,A就会说:
你跟我杠没意思,有本事你和谁谁谁说去。
言下之意是,你不配跟我讲道理,也懒得听你摆事实讲逻辑。最妙的是,这句话还暗含了某种道德优越感,好像主动拒绝思考、闭门造车,本身成了一种可歌可泣的姿态。你看,多骄傲啊,连逃避都能搞出一种自以为光荣的腔调来。
其实,真正在杠的人并不是那些在逻辑上试图提出反例、补充论据、追求真实的人;真正的抬杠者,恰恰是那些一边自闭一边叫嚷着“不要跟我抬杠”的人。他们不是在讨论,他们是在防卫。他们不关心对错,只关心自己是不是被冒犯了,是不是输了面子。
如果说理性讨论是一场对真理的追寻,那么“指责别人抬杠”就是一次仓皇的逃亡。这背后藏着一个普遍但又羞于启齿的心理机制:投射。自己内心隐隐知道,自己其实没什么底气,但又不想面对这种自卑,于是干脆把对方描绘成无聊、较真、居心叵测的人——“不是我笨,是你坏”。这种操作并不罕见,它是“自我防卫机制”(self-defense mechanisms)的一种形式:先贬低外部世界,再回到自我感觉良好的壳子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套操作系统里,默认对方没有付出努力是一件必须完成的步骤。否则,一旦承认对方是在认真思考、严肃对话,自己的武装体系就会轰然坍塌。承认对方认真,就意味着要承认自己轻率;承认对方有道理,就意味着要直面自身的浅薄。显然,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场不堪设想的心理浩劫。
于是,最简单的路就是:对方杠我了,对方就是恶意的。就像小孩在地上打滚哭闹,理由不重要,姿态才是全部。
如果我们把这类现象放进更大的社会背景中来看,它其实和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脆弱的自我建构逻辑密切相关。在一个信息爆炸、社交媒体催肥的年代里,每个人都在用碎片化的快感堆砌自尊,一遇到不同意见就像被剥了皮,暴露出赤裸裸的无能与惶恐。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就出现了这样一群“伪反叛者”:表面高举独立思考、反权威的大旗,实际却连最基本的理性对话都无法承受。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信息无脑认同,对自己厌恶的声音本能封杀,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被逼到墙角”,实际上连讨论的门槛都懒得跨进去。
这种情形让我想起中世纪教会对异端的态度。当年,很多异端并不是被认真辩论后判定为错误的,而是直接被打上“恶意”、“邪恶”的标签,送上火刑柱。今天,火刑柱已经不存在了,但心灵的绞索依旧紧缚着每一个拒绝思考的人。只不过,这一次,点燃篝火的人,是他们自己。
理性上的辩论与抬杠有本质区别。辩论是为了接近某种更高的真理,哪怕是临时性的、带着偏见的真理。而抬杠,只是为了逃避痛苦的自省,把真理当成敌人。你怕的,不是被杠。你怕的,是面对一个你无力应对的、更清晰的世界。
毕竟,真正自信的人,是不会害怕对话的。只有脆弱者,才需要把自己的无知藏在“不要抬杠”的伪善外壳下。而且,说句实话——如果你的立场经不起别人的三两句质疑就崩塌了,那问题真的不在别人有多爱杠,问题在于你从一开始就没立起来。